口腔健康
  • 资讯
  • 医院
热门推荐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经验人 >> 口腔健康 >> 口腔正畸修复 >> 正文

再生牙可以做吗?目前临床有限!仅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少数机构开展实验性治疗

http://kouqiang.qm120.com2025-05-19 14:46:36 来源:全民健康网

关键字:

“掉牙后只能种牙或戴假牙”的认知正在被颠覆。近年来,再生牙技术因央视报道、学术论文发布等引发关注,但这项技术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距离。目前,国内仅北京、上海、武汉、杭州等地的少数医疗机构开展实验性治疗,且以临床试验或科研合作形式为主。对普通患者而言,这项技术究竟是“未来可期”还是“遥不可及”?

一、技术原理:如何“种”出牙齿?

再生牙的核心在于利用的“再生魔法”。人体内存在多种牙源性,如牙髓、牙周膜等,它们能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、成釉细胞等,形成牙齿结构。

以牙髓为例,医生会从患者乳牙、智齿或健康牙体中提取,在体外培养扩增后,结合生物支架和生长因子,诱导其分化为牙齿所需的细胞类型。这些细胞与支架结合后,被植入牙槽骨内,理论上可逐步发育为完整牙齿。

二、临床进展:少数机构的“实验性突破”

目前,再生牙技术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,范围内仅少数机构具备实验性治疗能力。

北京:某全面医院口腔科已开展多例临床试验,采用自体牙髓结合3D打印生物支架技术,部分患者牙槽骨内出现新生牙体结构,但需6-12个月观察期。

上海:某科研团队利用诱导多能(iPS)分化牙胚,移植至免疫缺陷小鼠颌骨后成功生成功能性牙齿,但人体试验尚未启动。

武汉:某高校附属医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缩短再生周期至6个月,但治疗费用高达8万-12万元,且需严格筛选患者。

杭州:某生物科技公司联合医院开发牙囊治疗牙周病技术,再生牙齿抗压强度接近天然牙,但临床样本量不足百例。

三、现实挑战:技术、与成本的“三重门槛”

尽管实验性治疗取得进展,但再生牙技术仍面临多重瓶颈:

技术成熟度不足

当前技术多聚焦牙体结构再生,牙髓神经与血供重建仍不成熟。例如,再生牙可能缺乏冷热感知能力,且长期耐用性需验证。

争议

异体移植可能引发免疫排斥,自体则受限于患者年龄与健康状况。此外,技术滥用风险(如追求“多排牙”)需规范约束。

成本高昂

单次治疗费用约8万-12万元,是传统种植牙的3倍,且未纳入。高昂费用导致技术仅面向高收入群体,难以普及。

四、患者视角:该不该等这项技术?

对于缺牙患者而言,是否选择再生牙需权衡利弊:

优势:再生牙与天然牙结构相似,咬合力更强,寿命可能超过50年,且无需定期更换。

风险:实验性治疗可能失败,甚至引发并发症。此外,治疗周期长(通常需6-12个月),期间需多次复诊。

建议:若经济条件允许且愿意承担风险,可关注北京、上海等地临床试验招募信息;若追求短期结果,传统种植牙仍是更稳妥的选择。

再生牙技术为口腔医学开辟了新方向,但距离临床普及仍需5-10年。对普通患者而言,与其盲目等待“未来科技”,不如优先选择成熟的缺牙修复方案。技术的进步终将惠及大众,但在此之前,理性与耐心同样重要。

编辑:九粥

本文来源:全民健康网 编辑:口腔医院
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
网友关心话题
{/cms:showcontent}